阴阳概念的形成

  阴阳的概念起源于远古时期。人类对自身及自然现象的观察,特别是对人类生活、生产影响最大的太阳出没、月亮变化等明暗交替的天象观察,由此形成阴阳最初涵义,即向日为阳,背日为阴。阴阳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有“阳日”“晦月”等字样。“”在甲骨文中,所指为月、日。《说文解字》说:“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阳,高明也。”朝向日光、明亮者为阳;背向日光、晦暗者为阴。随着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不断扩展,阴阳的涵义逐渐引申,如天地、上下、明暗、寒热、动静等。

  春秋战国时期,阴阳学说作为哲学思想逐渐形成。古代哲学家用具有对立统一、辩证思维的阴阳学说解释自然现象、社会政治及伦理道德等。如《国语·周语》记载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伯阳父以“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烝”,解释陕西发生的大地震。《老子·四十二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认为阴阳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冲和之气是推动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源。

  《周易》分别用符号“⚋”、“⚊”来表示阴阳,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命题,把阴阳学说提升到哲学高度进行概括,将阴阳的对立属性及其运动变化视为宇宙万物的本性及变化的基本规律,进而把自然、社会中诸如天地、日月、寒暑、动静、刚柔、进退、水火、男女等具有对立关系的事物或现象,都赋予阴阳的属性,使阴阳成为对立统一的哲学范畴。

  春秋战国时期,阴阳观念应用到医学领域。秦名医医和在为晋侯诊病时,以阴阳解释疾病的病因,“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发为五色,徵为五声,淫生六疾。六气曰阴、阳、风、雨、晦、明也……阴淫寒疾,阳淫热疾”《左传·昭公元年》。成书于战国至秦汉之际的《黄帝内经》,阴阳学说贯穿其理论始终。如“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说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解释人体的生理和病理;“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用以指导诊断和治疗。

*

  大约在公元10世纪以后,阴阳逐渐采用“太极图”表示。太极是中国古代哲学术语,意为派生万物的本原。太极图以黑白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形象化表示阴阳交感、对立、互根、消长、转化的关系,体现出一切事物或现象具有辩证、运动、圆融的特征和规律。